相传二百五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的死有关
战国时期,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,是个纵横家。他说服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六国联合起来,结成同盟,对付共同的敌人——秦国,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,被封为丞相,史称“六国封相”。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,遇上了刺客.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,当天晚上,就不治身亡了.齐王听到这个消息,非常生气,立即下令捉拿凶手.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,到哪里去捉呢?齐王灵机一动,想出了“引蛇出洞”的妙计.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,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,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.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,张贴出黄榜,上面写着:“苏秦是个大内奸,死有余辜.齐王一直想杀了他,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.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,大快人心.齐王下旨重赏,奖励黄金千两,请义士来领赏。” 此榜一出,果然有人上了钩.竟有四人前来领赏,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:苏秦是自己杀的。于是士兵把他们“请”到齐王跟前.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,恨得咬牙切齿.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:“这一千两黄金,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?”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,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:“这好办,1000÷4=250,每人二百五。”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,拍案大怒:“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!”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。而真正的刺客,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,早就逃回秦国去了。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,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、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。
二百五的由来与谁的死有关
1、“二百五”这词儿其实和战国名嘴苏秦的死有关!话说苏秦当年可是六国宰相,风光无限,但他在齐国当官时遭人嫉妒,某天夜里被刺客捅成重伤,临死前还跟齐王出了个绝招:“您就说我是大奸臣,悬赏千金抓凶手!”
2、齐王真照办了,在城门口贴出“杀苏秦者赏千金”的告示,结果不出四天,四个二愣子结伴来领赏,还嘚瑟地说:“就是我们哥四个干的!”原来他们听说举报有奖,以为能平分奖金,压根没想到是死亡陷阱。
3、齐王当场冷笑:“一千两分四份,每人二百五!” 话音刚落,侍卫就把这四个“二百五”拖出去砍了,这段《战国策》记载的故事,成了民间最主流的说法,不过也有人考证,这词真正流行是在清朝,当时五百两银子叫“一封”,二百五就是“半封”,谐音“半疯”。
4、不管起源如何,二百五”专指那些做事缺心眼的人,下次要是听见有人喊你“二百五”,可以甩出这个历史梗:“咋的?你想给我发二百五十两黄金啊?”保准让对方当场懵圈~
相关问题解答
根据你的需求,我用轻松口语化的风格整理了关于“二百五”由来的几个趣味问答,结合了历史传说和民间说法,供你参考:
1、“二百五”这词真是骂人傻吗?和谁的死有关啊?
哈哈,没错!现在说人“二百五”就是调侃他缺心眼儿,传说这词和战国时期的苏秦有关——他被刺客捅死后,齐王为了抓凶手,假装说“苏秦是内奸,杀他的人赏千金!”结果有四个二愣子跑来领赏,齐王气得大骂:“每人二百五,拖出去砍了!”(注:古代一千金叫“一吊钱”,分四份就是二百五)不过这事儿正史没记载,大概率是老百姓编的段子啦!
2、为啥偏偏是“二百五”不是“三百六”?有啥讲究不?
民间说法可多了!除了苏秦的梗,还有人说是和银子有关——古代五百两银子叫“一封”,二百五就是“半封”(谐音“半疯”),另外老北京话里“二板五”指缺角的铜钱(不完整=缺心眼),慢慢就演变成“二百五”了,反正都是吐槽人不靠谱!
3、除了苏秦,还有别的历史人物背锅吗?
有啊!陕西人另有个版本说是和秦朝有关——当时修长城征劳役,干得慢的人每天只发250个铜钱(别人300),后来就把磨洋工的叫“二百五”,不过这个说法传播度没苏秦的广,可能因为不够狗血?(笑)
4、现在用“二百五”会得罪人吗?
看场合!朋友互怼用算搞笑(你这二百五操作笑死我了”),但对长辈或正式场合可别用,容易显得没礼貌,类似词还有“十三点”“二愣子”,反正中华语言博大精深,骂人傻都能玩出花来~
(注:以上内容综合了民间传说和网络考证,真实出处已不可考,大家当个乐子就好!)
本文来自作者[雁卉]投稿,不代表烨达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tydby.cn/cshi/202504-195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烨达号的签约作者“雁卉”
本文概览:相传二百五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的死有关战国时期,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,是个纵横家。他说服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六国联合起来,结成同盟,对付共同的敌人——秦国,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...
文章不错《相传二百五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的死有关 二百五的由来与谁的死有关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