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,少不看水浒
理性与冲动的碰撞——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本质区别!
首先我们来看《三国演义》一书,此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,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。
《三国演义》故事主线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变迁,讲述了由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,过渡到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,再到后来的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,可以说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,人文环境、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斗争情况。或许正是印证了“乱世出英雄”这句话,三国这本以描写战争为主的书,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,贡献了许多成语故事,比如,“草船借箭”、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”等等。
正因为这本书特殊的历史背景,所以罗贯中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对军事战略的描写,也加进了大量的对人情世故的智慧理解。只需要想想书中诸葛亮羽扇纶巾,谈笑间破敌于眼前,就能知道智慧的重要性。
所以,年少读三国,可以让年轻人多一些理性看待问题的思维,多一些谋略,少一分浮躁。而老年人看三国,就会觉得书中这些人情世故,文韬武略对已经历太多的自己没有多少用处了。
再来看《水浒传》一书,这本书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。这部书以北宋末年为创作背景,描写了梁山108位好汉,聚集一堂,反抗朝廷,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故事。这本书的贯穿着“官逼民反”的基调,108位好汉的构成复杂,有冲动杀人的,有吞并其他上头的土匪,有被吴用设计陷害后无路可走上山的……
整体来看,《水浒传》这本书充满了冲动、杀戮和义气,并不适合年轻人阅读,因为这可能会更加影响年轻人意气用事、冲动犯错。
古人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,才有了“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”这么一说。
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
1、“少不看水浒”的核心是怕年轻人学“躁”
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、快意恩仇,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太有吸引力,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、武松醉打蒋门神,这些情节容易让人误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,青少年三观未定,模仿起来可能走极端,甚至把“兄弟大过天”当成人生信条。
2、“老不看三国”是怕老人陷入“算”的漩涡
三国演义通篇权谋算计,老年人经历半生风雨,再看曹操的“宁我负人”、司马懿的隐忍夺权,容易代入现实中的得失心,本就感慨“岁月不饶人”,再看透权力游戏的虚无,难免加重对人生的悲观情绪。
3、年龄不是限制,关键在于理解角度
年轻人看水浒,若能跳出打杀表象,看到官逼民反的悲剧内核,就是一堂社会课;老年人读三国,若能领悟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的豁达,反而能修炼心境。经典的价值在于启发,而非禁锢。
4、现代人更该警惕的不是书,而是“代入感”
刷短视频跟风学李逵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,或职场里照搬“三十六计”坑同事,这才是问题。读书不动脑,比不读书更可怕——这句话放任何年龄都适用。
(全文共347字,重点加粗部分为传统禁忌的深层逻辑与现代反思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为啥说“老不看三国”?
我查了查,发现这话有两层意思:一是老年人阅历深,看了《三国演义》里那些尔虞我诈的权谋(比如曹操“宁教我负天下人”),容易代入现实,越想越心累;二是年纪大了本来该豁达,结果看到诸葛亮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这种悲情结局,更容易感伤,晚上睡不着觉啊!
2、“少不看水浒”又是什么道理?
年轻人血气方刚,一看《水浒》里“大碗喝酒、大块吃肉”的江湖义气,容易上头!李逵抡斧子就砍、武松血溅鸳鸯楼这种情节,万一模仿了咋整?而且书里好多“逼上梁山”的暴力反抗,青少年三观还没定型,可能误把冲动当英雄,家长能不担心吗?
3、反过来“少看三国,老看水浒”行不行?
哈哈,其实也没绝对说法!年轻人看三国学点策略没问题,但得有人引导,别光学曹操“厚黑”;老年人看水浒图个热闹也行,不过得心态平和——比如想想“宋江招安”的教训,就当反思人生选择,别光顾着骂街。
4、这话是古人说的吗?还是现代人编的?
搜了一圈,发现最早可能是明清民间流传的俗语,但没明确记载是谁说的,大概率是老百姓总结的“防沉迷指南”——毕竟那时候没分级制度,只好用顺口溜提醒大家:读书也得看年龄段!(狗头)
(注:答案结合了网络常见解读,比如知乎、百家号等平台的观点,用口语化表达避免生硬说教~)
本文来自作者[平松]投稿,不代表烨达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tydby.cn/zshi/202505-528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烨达号的签约作者“平松”
本文概览: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,少不看水浒理性与冲动的碰撞——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本质区别!首先我们来看《三国演义》一书,此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,《三...
文章不错《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,少不看水浒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》内容很有帮助